我要从所有的时代
从所有的黑夜那里
从所有的金色旗帜下
从所有的宝剑下夺回你
——题记
行走在红色汤原,地处松花江畔小兴安岭余脉的这片土地,东北抗联精神穿越历史时空,一片土地的历史和土地上的人的命运连接着过去和今天。
县城中心,抗联六军军长夏云阶骑在马背上的雕塑,让人不由想起拿破仑的那幅影响世界的油画,英雄远去,背影长存,抗联六军浴血奋战的雕塑在这里随处可见,夏云阶和抗联六军、东北抗联的传奇故事,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写在了白山黑水间……
1903年,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夏云阶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1926年3月,背井离乡到汤原谋生。1932年,经著名抗日将领冯仲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 年8月2日,他被选为县委委员。1936年1月24日,汤原游击总队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夏云阶任军长。
他率部转战松花江一带,痛击日寇,英勇杀敌,抗联六军日益壮大。11月,夏云阶在黑金河集结兵力,筹备给养和装备,在石场沟一役,不幸遭汤原伪治安队伏击,身负重伤,11月26日,为国捐躯,牺牲时年仅33岁。
在哈尔滨市一曼街241号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有这样一组数据震撼人心: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有数万名将士血染疆场,百余名师以上干部、30余名军以上干部壮烈牺牲。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无论是总司令、军长还是普通士兵,都面临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而他们视死如如归,满腔热血沃中华。
1942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根据地的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在率部与敌人作战时,身负重伤被俘,宁死不屈,牺牲时34岁。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扔到松花江的冰窟中。
群山峻岭中,乌斯河畔,是黑龙江小林口县三家子村。1938年10月下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支百余人的队伍,在乌斯河畔被1000多名日伪军包围。妇女团8名女战士毅然决定放弃渡河,牵制日军火力,掩护部队突围。最终,因弹尽援绝,8名女战士高唱着《国际歌》挽臂涉入冰冷的乌斯浑河。“八女投江”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
”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曾发出这样的誓言。1940年2月,他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历经多次激烈战斗,在重重包围下战至孤身一人,于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壮烈殉国。他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英勇事迹震撼人心。白山黑水茫茫林海间,东北抗联的将士们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用鲜血和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
孤悬敌后,面对日军的残酷围缴、诱降和经济封锁,东北抗日联军遭受到严重损失。到1940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锐减为1800余人,但旗帜始终不倒,继续在长白山区、小兴安岭、松花江下游浴血奋战。
在汤原县博物馆抗日烽火展厅,抗联六军的英勇杀敌故事,读起来荡气回肠。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密营遗址在太平乡竹青村亮子河村林场东5公里处。抗联六军的将士们为保持部队战斗力,在这里创建了简易的被服厂、军械修配所、医院和仓库等机构。这处密营也成为抗联六军对敌作战及掩护部队、后勤补给、安置伤员、培训干部的重要后方基地。
博物馆内的一件件珍贵的展品,见证了汤原人民在抗联六军的领导下顽强战斗的精神,无言地诉说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军刀、火铳、战靴、马镫、油灯……看见它们,仿佛战斗的号角尤在耳边,抗联六军勇敢杀敌的场面如在眼前。
抗联六军一师师长马德山是朝鲜族,原名金乘浩,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1927年随父母迁居萝北县。九一八事变后,他光荣加入共产党,曾担任过汤原县交通委员,汤原游击队司务长。1937年,受命担任抗联六军一师师长。1937年4月下旬,马德山率队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抗联阴谋,他率部缴了汉奸郭成自卫团和地主高麻子自卫团武装,同地方党组织争取伪38团118名伪军官兵起义。1938年春,马德山率师转战绥滨萝北一带,在高家窝棚阻击战中,不幸被流弹穿透胸部,英勇牺牲,年仅27岁。
著名抗日将领冯仲云曾说过:“汤原县为抗日斗争最有光荣历史的一县。这个抗日游击区曾支持了六七年之久,差不多每家都有光荣的牺牲。”
曾经的那段烽火岁月,让人不能忘怀,曾经有那么多年轻勇敢的生命,保家卫国,不怕牺牲。他们在白山黑水间,筑起血肉长城。历史的战车飞驰而过,英雄守护的家园,如今已是名扬三江的北大仓。“看这场龙战在野,这战场千百热血战士,一路向前飞驰……”周六的汤原凤鸣公园,孩子们听着《逆战》,将手中的雄鹰风筝放飞蓝天。
当春风吹醒了大地山川,松花江水奔腾向前,在每一抹动人的绿色里,每朵勇敢的浪花里,都有抗联精神在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