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的月亮

月华似水。

金橘样的一盘圆月,高高地悬挂在湛蓝的天幕上,水银般的光华分泌着春夜的芬芳。中天的明月在矸石山顶,把琥珀色的光辉,照耀这个叫“红旗井”的矿工住宅小区。

在一个普普通通有些简陋的矿工之家里,快60岁的张大妈,从炉台前挣起身来。她挣了两挣,久坐的大腿,因时间过长的关系,站起来需要两手在空气中做出“摇橹”的动作。张大妈一边心里埋怨自己渐来渐感的衰弱,一边暗暗地问自己:从什么时候起,自己格(儿)就觉得大不如以前了呢?

十年前的张大妈走路还是一路风声哩。那个时候,眼角上的鱼尾纹已多多少少有一些了,但眼神还明亮着,不像人说的“眼儿花,47到48。”“不花,不花!”49岁的张大妈,那时还被孩子们喊做“张大婶”。不光眼睛好使,耳朵也灵着呢。五米之外有人用不大的声音喊她,她听得真真的,迎着喊声就便大着嗓门答应着来人,便迈着“解放脚”一溜风儿向人奔去。

连儿女们都惊叹张大妈的眼神好,耳朵灵,嘴茬子利索。他们惊异这个大半辈子围着潮湿阴暗窄小锅台转,为全家祖孙三代人当“后勤补给部部长”,还有“全家特级大厨”……这个女人,瘦弱、矮小、单细的身体里,似乎有着永不疲劳的力量。炉膛里暗弱的光线,只能在炉火的映照中,才能隐约看清厨房和那些厨具;低矮的屋顶下,这个年轻的面庞清丽的女人,在相册里,穿着那个年头时兴的“女列宁服”。不知道的,还真的以为是一名女干部哩。事实上,她真的是可以当女干部的。可是,是她自己,把自己的前途“葬送”的。那是在“大跃进年代”里,走出了家庭的她,来到了一家国营饭店,先是当前台服务员。青春秀丽的姿容,热情耐心的服务,炭火般工作炽爱,清泉似的工作态度,让人如沐浴阳光和春风的感觉,一本《顾客意见薄》上,80%是写的“8号服务员”。“意见”嘛,挺多的。可千言万语,四个字就足足可以概括了:宾至如归!如果再说得明白点的话,即“找到回家的感觉”。

领导们刚开始有点好奇,后来就被她热情似火的工作态度感动了。“8号服务员”由原来的临时工,转正成了正式工。领导看见这名青年女工的字迹,像她的名字,像她的脸庞及心灵一样漂亮时,就把她调到了收银员的岗位,并让她入了团,培养成了一名党的积极分子……

哪一个当领导的,不愿意在自己的手下,多培养一个各方面德才兼备“好苗子”呢?谁又能怀疑,这个前途如锦绣的青年女工,不会成为“穿列宁服的女干部”呢?

三年自然灾害来了。三千里外河北老家的公公和婆婆,为躲避可怕的饥荒,来到了煤城。抱有老一代人思想观念的公公和婆婆,日夜担忧儿子和儿媳的婚姻……于是,老人劝,丈夫找,丈夫单位的领导与儿媳单位的领导多次谈话的结果就是,儿媳含泪又回到了家中。从此之后的日子里,“锅台转”成为她的就业岗位,也成为了她向家庭,向丈夫,向儿女忠实表白的代名词。

从一条可以通往鲜花似锦的路上,张大妈“回归”到了三尺的锅台。她与日月星辰,与春夏秋冬,与雨雪风霜,与悲哀忧乐相伴相依,从青春少妇,到耄耋之年,50多年的里程,为祖孙三代人,付出了全部时光。这其间,儿女们长大了,张大妈衰老了;孙子孙女们成家了,张大妈的眼睛彻底地花了,耳朵聋了,头发变白了,稀疏了,牙齿也快落光了……

惟有这矸石山顶的月亮,还似三十多年前,那般温柔,那般多情,那般明亮,以它的万丈光芒,抚慰着张大妈苍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