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中国医大的摇篮

四、 东北军医大学先行抵达兴山

1946年5月初,东北军医大学的师生分乘列车向佳木斯出发。

当时,国民党的飞机经常飞进我军控制区骚扰。从安全着眼,军医大学的师生全部乘坐闷罐车行进,列车行进很慢,走了3天才赶到佳木斯。师生们在佳木斯休息一晚,第二天赶往兴山。

东北军医大学抵达兴山后,通化医学院的数十名师生在李宽和的带领下也来到兴山,于是两校合并,并由陈述任校长、李宽和任政委、李享植任副校长、薛公绰为教育长、崔秀汉为教务主任。

建校初期,由于兴山周边仍有大量土匪出没,军医大学的师生全部武装办学,每人派发一杆枪,昼夜值班站岗。

1946年7月,中国医大师生历时10个月,也终于抵达兴山。先期到达的东北军医大学的师生,怀揣着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前往火车迎接。

中国医大的到来,还受到兴山市各届的热烈欢迎。

中国医大到达兴山后,根据中央军委和东北民主联军的命令,以中国医大为主,与先期到达的东北军医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国医科大学。新的中国医科大学校长由王斌担任,并兼任政委;副校长由李享植担任。薛公绰任中国医大教育长;阙森华任政治处主任。新的中国医大,下设附属医院,附属医院院长由陈应谦担任,政委由高浩之担任。

这时的兴山,不但远离前线、盛产煤炭,而且前有松花江之险,后面背靠苏联,已经是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不过尽管如此,生活、办公、办学条件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刚刚成立不久的兴山市政府和鹤岗矿务局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原则,大力支持医大办学,使中国医大师生的生活很快安顿下来,各项工作也迅速地开展起来了。

1946年8月15日,是抗战胜利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中国医大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时,中国医大已有学员400余人。这些学员包括从延安来的第18期、第20期学员,以及原东北军医大学和新招收的第21期、第22期、第23期学员。

此后,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中国医大的规模不断扩大。1947年10月,中国医大又接收了设在龙井的伪满延边医学院,并将其改称为中国医大的第一分校。1948年3月,依托原东北军医大学留在哈尔滨的部分力量,建成了中国医大第二分校。1948年4月,在通化又接收了伪满辽东医专,并将其改为中国医大的第三分校。1948年5月,又在平谷接收了原冀热辽边区卫生学校,并改称为中国医大第四分校。至此,中国医大除总部外,已拥有四所分校。

但这个期间,总校却始终设在兴山。

五、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

中国医大迁到兴山后,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使医大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比方说,中国医大在延安时没有印刷厂,教员和学员用的讲义都是用毛头纸和锅底灰印制的。但到了兴山后,兴山有日本人遗留下的印刷厂,于是教员和学员用的讲义就都可以铅印了,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外,教具得到了很大改善。由于日本溃败时,没有来得及全部破坏医院的设施设备,留下了不少医疗器具器材,这为中国医大的教学和医疗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另外,随着战争的发展,一批批缴获和接收的医疗物资不断被运往兴山,到1947年,中国医大已经拥有了X光机和上百台显微镜,还有各种成套的标本,并且还有了实验室,教师队伍也达到100多人,所以,中国医大在兴山得到了长足发展。

中国医大在兴山立足脚跟后,立即提出“一切为了解放战争”、“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办学宗旨,提出办学的目标就是尽快地培养战地救护人员。为此,中国医大根据战争的需要,将学制由两年改为一年,同时对教学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

这两项改革就是实行专科重点制和形象教学法。

所谓专科重点制,就是学员入学即分科,让学员重点掌握专科技术,加快速成。其中分为内科、外科、五官科,而尤以外科为重中之重。要求学员要在8个月以内,学完自己所学专科所必需要掌握的医疗技术,以适应急剧发展的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

所谓形象教学法,就是针对当时学员文化基础较低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进行教学,使教学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员增强感性认识,加速理解和记忆。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教学上收到了促进学员速成的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医大的领导身体力行,直接参与教学一线的工作。一边研究解决教学和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工作方法,一边直接参与教学和医疗工作。校长兼政委王斌在延安时就是著名的外科专家,始终参与教学工作和开展外科手术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其它领导也结合自己的特长,工作在教学和医疗救治的第一线。

1946至1948年,东北解放战争越打越大,东北民主联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的伤员越来越多。中国医大边上课边救治从前线下来的伤员。特别是在九台战役中,从前线下来的伤员巨增,仅靠附属医院难以完成救护任务,于是学校决定停课,全体师生全力以赴抢救伤员。

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教员参加医疗手术,学员参加护理和转运,保证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为了更及时地抢救伤员,医大还派出一支战地手术队,直接到战争的前线抢救伤员。

经中国医大紧急抢救,大多数伤员经过治疗重返前线。当然,受伤员伤情和当时的医疗条件限制,也有部分伤员未能治愈,牺牲在了兴山,后来鹤岗市为此还建立了纪念碑,纪念革命烈士的历史功勋。

由于伤员需要大量输血,血源不足,医大的师生和矿山人民纷纷献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成了1300多人的献血队,献血量达25万毫升。

1947年春节的除夕之夜,医大师生正在和伤病员一起联欢,突然接到手术室通知,有大手术急需O型血。于是,学员们纷纷前去献血。

学员吕毓钟在日记写到:“多么值得纪念的一个除夕,直接和人民战士——伟大的人的血交融在了一起,它在一个坚强的生命里流动。和伤员同志们的血流在一起,我感到为革命做了一件光荣的事情。一个医科学生的血和病人的血流在一起,再一次使我感到职业的自豪!”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当时在兴山的总校和各分校立刻投入到战役中去,全校4个医院、12个医疗所,先后接收救治1万多名伤员。在战役中,医大师生不顾个人安危,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在紧张的工作中,医大三所所长忙得连续多日不吃饭、7天7夜不睡觉,最终因疲劳过度而牺牲在了兴山。

实践证明,中国医大在兴山工作期间,为赢得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六、 扑灭鼠疫,稳定巩固解放区

1946年冬末至1947年初春之际,西满三角地区,即吉林西部的扶余、大赉、前郭尔罗斯 、白城子、通辽等地发生鼠疫。疫区导致死亡人口达几万人之多,交通阻塞、生产停滞。而正在此时国民党军队出关占领锦州、沈阳、长春,并向哈尔滨逼近,形势非常严峻。

前有国民党大军猖狂进攻,后有严重的鼠疫泛滥,这对于东北民主联军来说,可以说是腹背受敌、十分致命。

在这危急时刻,当时东北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林彪,紧急召见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长贺诚和中国医大校长、政委王斌,研究消灭鼠疫的对策,并指示由中国医大派出医疗队赶赴疫区扑灭鼠疫。

王斌回到兴山后,立即向医大教授、原伪满后省长(即卫生部长)闫德润求计。

闫德润说:“这个地区的疫情是‘每年小流行、三年大流行’,已成客观规律,无法改变。伪满时期采用的办法就是用机枪将村镇包围起来,然后把村镇喷上汽油引燃,把村镇内的人畜房屋同时烧为灰烬即可。”

当时,苏联也派来了两个防疫队,但面对当时的疫情也束手无策。

经中外专家的反复会商,都觉得如果采用系统正规的办法来控制鼠疫,得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这在战争已火上眉梢的形势下,显然远水不解近渴,根本来不及。与此同时,我党又绝对不能采伪满政府那种法西斯做法控制疫情。

形势紧迫、任务艰巨,王斌组织专家通宵达旦地开会研究对策,发动群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后决定采取捕鼠灭蚤和对病人隔离治疗的办法控制疫情。并立即派出了由第22期、23期、24期学员组成的200多人的医疗救护队赶赴疫区,开展医疗救治和疫情控制工作。

医疗救助队到达疫区后,边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边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有效地扑灭了鼠疫,保护了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解除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后顾之忧。

中国医大在西满地区扑灭鼠疫的战斗中不但功勋卓著,而且也积累了防治鼠疫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防治鼠疫的理论,为后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鼠疫等自然灾害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很多医大的教员和学员也在这次消灭鼠疫的战斗中,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 

七、锻造爱党情怀,弘扬奋斗精神

中国医大进驻兴山之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全面打响,国民党对解放区的渗透和破坏更加变本加厉。

当时的兴山市形势非常复杂。兴山周边地区有大量被国民党收编的土匪,医大内部也有从国统区招生时混进来的国民党特务。

这些国民党特务在医大学员中散布流言蜚语,甚至公开美化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污蔑共产党、解放军,一时间曾在医大师生中引起不小的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严峻形势,医大及时进行了以“三查三整”为中心的阶级教育活动,请来东影演员演出话剧《白毛女》,并组织苦大仇深的学员上台开展诉苦活动,使学员们进一步受到了阶级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端正了学习目的。

在这期间,曾经有一个混进医大的国民党特务,平时伪装积极,由于被他的假象迷惑,学员们选他做伙食委员。结果,这个特务寻找机会在菜锅里给师生们下砒霜,幸好学员队长警惕性比较高,吃了一口便尝出了饭菜有问题。于是紧急追查,最终揪出了这个混入革命队伍的特务分子,幸而没有酿成大祸。

为此,医大一边抓教学,一边抓教育,组织师生学习《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以及当时党的政策文件。与此同时,不断开展革命形势教育,在每个单位都挂起一幅全国地图,每当人民解放军解放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就在地图上的那个地区或城市上插上一面小红旗。随着革命形势越来越好,各个单位的地图上的小红旗也越插越多,医大师生们的革命干劲也越来越高。

医大在兴山期间全部实行供给制,学员们穿的衣服和鞋帽都是由学校统一供给的。

学员吕毓钟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到:“前些天发的军鞋还有八成新,今天怎么又发了双布鞋呢?原来是后勤部钟部长看到同学们很多人趿拉着木拖鞋,脚都被蚊子叮化脓了。所以他回去后,马上给医大同学每人发了一双鞋。”

“其实,我们并不是没鞋穿,而是舍不得穿。千针万线一双鞋,里面饱含着老乡们多少情谊啊?你看,在这鞋底上还缝着‘穿上它打老蒋’、‘送给亲人保家乡’呢!穿上这鞋将使我们站得更稳,前进得更快,群众给了我们多大的力量啊!许多同学都下决心留着它,等上了战场再穿它!”

由此可见当时医大师生是多么的渴望革命、渴望胜利,革命的情怀是多么的高涨!

八、医大迁出兴山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2日,沈阳宣告解放。

军医总是随着军队前进的。

沈阳解放后,中国医大奉命开赴沈阳,逐渐迁离兴山。至1950年6月,中国医大总校全部迁到了沈阳。其中,中国医大的第一、第二分校迁至哈尔滨成立了哈尔滨医科大学。

中国医大在兴山时期培训毕业的学员总共有19期,共培养出了1731名优秀的医疗卫生干部,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后来,他们大多都成为医疗卫生战线上的专家、教授和领导干部。

当年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如今已多不在世了。但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忘记当年在兴山(鹤岗)的日日夜夜。兴山的那些还健在的老人也永远难忘当年中国医大那一群风华正茂的革命青年。

中国医大在兴山诞生和壮大发展,兴山是中国医大摇篮!鹤岗人民将永远铭记同中国医大的这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