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一次从进京的火车上踏入北京火车站的站台,都会被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的人潮惊呆。从不同方向到达的列车上涌下的人群,汇集在本来十分宽阔却被拥挤得连条缝隙都没有的站台上,摩肩接踵、汹涌滚动。这种景象,虽然并不是第一次见到,但却每一次都让人惊诧不已。此刻,我总会突然感悟到,中国人多的现实,绝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极其生动的意象。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波逐流,有股强大的推力,让你不由自主地尽力向前。从站台的地面,被拥入通往地下的阶梯,又被人潮拥着穿过宽大的地下通道,你就像一叶飘在水面上的树叶,任由潮水把你随便带到哪里。不过,你不必紧张,因为每一个进京的旅人当然知道,尽管大家来路不同,但目的地却绝对一致,你只需随着别人的脚步向前迈出你的步履,你要去的地方就快要到了。
好不容易从噪杂和拥挤的人群中冲出火车站,我轻舒了一口气。穿越从站台到出站口这短短的一段路程,就好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世纪。回过头看一看还在纷纷攘攘往外拥出的人群,我庆幸我已经不必再拥挤。这一刻,一种重获自由的欣喜,让我产生出莫名的快感与舒泰。而当我抹去额头上微微渗出的汗珠,回过头来时,我分明地感受到,我已经再一次来到久别的京城。
二
我不是北京人。可是我却极爱北京。
这种爱缘于一种崇敬和本能,也缘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喜爱。
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象征和代表着中国。对祖国的热爱,几乎让每一个中国人对北京,都寄予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每一次来到这里,我都会有种极其亲切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嗅着这里的并不一定清洁的空气,沐浴着这里温暖得有些灸烈的阳光,我的心里总是有种说不出缘由的感动,仿佛并没有离开熟稔的家乡,又仿佛云游四方重归故里的游子,精神快意、心灵安然。
北京是大都市,是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撇开首都这个城市定义不说,单就城市的风格而言,也不容你不去喜欢她。我曾不只一次来过北京,虽然俯仰皆是的古都遗迹、现代都市,每每令我景仰不已,但北京城并非刻意营造出来的那种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范,更是让我钟情爱恋她的情由。这种感受,与我曾经见过的一些城市相比,绝对大不相同。
在北京,我特别愿意在傍晚时分,站在飞越马路上空的天桥上,看脚下奔流不息的来往车流。傍晚时分,夜幕刚刚扯起,万千耀眼的华灯,齐放于夜色渐浓的暮蔼之中。这时,天桥上绝佳的视角,加上璀璨的城市光影,让我常常沉醉于北京的雄伟与现代之中。
北京的马路宽畅无比。就算马路中间的隔离带分隔出了左右车道,单侧的一面,也可以并排行驶四到五辆汽车。而左右对开合算起来,就会有十辆左右的汽车同时在一个截面上奔跑,那气势比香港跑马场上的赛马会还要壮观。这一景象在我去过的城市中也是绝少见到的。
在夜幕之中站在北京的某座天桥上,这种感觉当然十分直观。居高临下,俯瞰或眺望着前方的马路,你会忽然觉得北京的马路,更像一条奔淌着的河流。数不清的汽车,潮汛一般地汩汩涌来,无数闪烁的车灯汇成一片持续不断、汪洋流动的光海,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公路,仿佛奔跑了起来,余下的只有道路两旁的高楼大厦做为参照物,静止不动地测试着这条地上汗河的流速。事实上,在这一动一静之间,北京留给人们的印象,早已经成了飞转灵动和雍容大气的绝妙组合。在我看来,这在北京来说最为普通的情景,恰是现代北京最为典型的景观。它以极富写实的手法,创造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速度质感的城市意境。这种城市意境,使古老的北京,披上了极富新意的时代盛装,融入了诸多现代社会的关键元素,使之区隔于偏重于历史传统的旧貌,给世人呈现出令人兴奋和激越的城市活力。当然,面对这光怪陆离的速度质感和盛大绝伦的不凡气宇,我会经常地眩晕的眼花缭乱。但对于我来说,我宁愿把这种眩晕看做是一种享受——享受宏大的气魄,享受城市的进步,享受北京的现代生活!
三
其实,我有更多的理由爱我的家乡。在那个距北京东北1500公里的地方,冰封的北国勾勒出我居住的那个小城粗犷刚性的城市风貌。那里没有人潮汹涌、车水马龙的景象,也没有高楼林立、宽大恢宏的气魄,更不会让我因为华贵眩目而眩晕得透不过气来。但介于繁华与清冷、进步与落后之间的那种随意与自然,也经常让我感到一丝恬淡,让我为之满足。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我对北京的向往。
我总觉得,无论如何安于现状,都不能否认经典、文明、进步、繁荣之美。人类可以陶醉于自己精心打造的精神乐土,但却不应自我禁锢和封闭在一个孤立的空间,以致让抱残守缺、闭目塞听的惰性无休止的漫延和滋长,而陷入井底之蛙式的窘境。因此,与其说向往北京,是因为对繁华盛景的渴求,不如说向往北京,是对文明进步的景仰。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毫无疑问的。
我曾到过北国某个久富盛名的城市。那也是一座充满现代时尚的大城市。高楼林立的城市外形,霓彩华丽的城市夜景,看起来并不比北京差多少。特别是,那里因为拥有一个世纪前就留下来的大量的欧式建筑遗址,但无论如何在那里的感受,都远不及我对北京的印象。这种认识并不是来自于两个城市外显的物质表象,而是基于对两个城市之间或隐或现的精神气质的直观判断。
北京和那个久负盛名的城市,都是奔跑的城市。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都必须把时间和速度,做为你经常要称量的两种常态。你可以在它们那里忘记午餐,但你绝不可以忘记时间和速度。因为在偌大的城市和极其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出行,不做出准确的速度判断和时间安排,往往吃亏的是自己。但是,北京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城市,你大可不必因为着急而行色匆忙。尽管北京路宽车多,但事实上并没有车、人争路之虞。车有车道,人有人道,两不相干,只要你不违反交通规则,你就不会为你的交通安全感到担心。这会使你比较从容地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慢慢地消受着那份于繁华与噪杂之中的淡定。
但在我们刚刚提到过的那个城市,你却无法拥有这份好心情。走在它的大街上,你会明显感到人类与交通工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那里,你会经常被某辆不管不顾的汽车突然在你身边急驶而过惊出一身冷汗,你会经常被出租司机粗俗甚至有些野蛮的驾驶行为感到气恼,你会经常听到或看到有关交通事故的消息和报道。所有这些,都使你有种快快逃离的念头。车与人争路,反映的虽然是城市公民基本文化素质的缺失,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建设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和思想理念。看来,到底是单纯地追求把城市扮美扮靓,还是突出解决好城市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发展建设上决定城市风格的分水岭。
于是,这种不经意之间的对比,使我感觉到,北京,在中国也许是一个比较人性化的城市。虽然她大的让初到北京的人感到无所适从,但买份小贩手中的城市地图,你就不必因为陌生而局促不安。北京到处都是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可以把行人从道路的左边轻松地渡到右边;马路上的汽车不必为躲避行人而减缓速度,除非车辆本身造成的堵车。这样的交通设计,虽然可能增加许多基础设施投资,但却充分体现了城市建设的人文关怀,让城市的原住民倍感温暖,也带来了外来人口的口碑和好感。这或许可以说明,在城市建设上,把有限的资源用来改善城市公民公共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远比造几座价格不菲的高楼大厦更有价值。
当然,讨论北京的城市交通和城市建设,似乎话题过于社会化、经济化。但谁也否认不了,经济化、社会化的举措,往往是构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的基石。在当今人们越来越感到精神极度空虚的社会里,激情与浪漫早已被异化到灯红酒绿的酒吧、饭店和舞厅里,普通的城市居住者因为囊中羞涩,或者疲于奔命,正在把人类最渴望的精神需求,丢失的一干二净。这时,我们常常会把偶尔经过的城市天桥,做为一个喘口粗气、驻足小憩的场所,常常会把树影婆娑、凉风习习的城市公地,做为重返遣绻情绪,回归质朴情感的驿站。而此时,恰是最富实效的社会化、经济化举措,创造了城市多元化的生活,锻造了城市文化与城市风格。因此,经济化、社会化的举措,不但值得讨论,而且对于推动城市发展,改善城市民生,功不可没!
当然,北京在这方面无疑做的是最棒的!
四
北京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正因如此,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和来自四大洋七大洲的外国人,才纷至沓来,形成百川归大海的情势。操着南腔北调和各国语言的中国人、外国人,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以致北京不但是北京人的城市,也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人的城市。
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你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迎面走过一群背着沉重的行囊,衣着不整,满面还带着未曾洗净灰尘的古铜色的入城打工族。他们风尘仆仆,但却精神饱满,满怀着理想憧憬来到北京,希望在满目京华之地,创造属于自已的幸福生活。你同样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黄头发、蓝眼睛,高鼻阔口的外国小伙子,穿着和中国小伙子一样的体恤和运动鞋,背着时髦的双肩包,和你一同钻进普通的地铁,站在你旁边,若无其事地刷着手机。你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或几个梳着长头发,抱着旧吉它,穿着奇装异服,模样相当 “酷”的年轻人,站在大道边或地下通道口里,旁若无人地弹唱着自已自编自创的歌曲。甚至在人们看来,许多极为另类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在北京城里,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罕见的事情。
不过,我认为这正是北京城的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突显了北京城社会成员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复杂性。在北京,你很难找到一个纯粹而又孤立的社会群体,多种文化背景的社会人群,相互融合在一个共生共融的社会环境中,相安无事、相互依存,共同锻造着北京开放和包容的城市风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广蓄博收,必然包蕴精华。在从四面八方涌入北京的人群之中,拥有才智者,富有创意者,带来财富者、善于劳动者比比皆是。在北京的大学里,来自三山五岳的学者学子充塞大学的课堂,来自英美日俄,甚至亚非拉的学者学子,也多如牛毛。这些知识拥有者和知识创造者,使北京的文化创造力与日俱增,让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城市的时代命题成为现实。
北京是创业者的乐园。北京巨大的区域市场,如潮的外来人口,超强的消费能力,让来自国际国内的商家垂涎三尺,大到跨国公司、小到民间资本的投资者纷至沓来,象当年涌往美国阿拉斯加的淘金者一样,渴求在北京获取可观的商业利润。
是什么力量,让北京这样吸引着国人和世界的目光?是什么力量,让北京成为智者、强者、富者和劳动者共同向往的地方?是因为北京是历史名城?是因为北京是国家首都的政治属性?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其实,所有这些因素可能都在起作用。但勿庸置疑,开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肯定是决定这一切至关重要的因素。
北京城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开放和包容是她性格深处不可泯灭的灵魂和精神。她拥有那种虚怀若谷又气定神闲的神来气韵。这让她富有胸怀天下、胸怀世界的广阔胸襟。唯胸襟大者,始能开放怀抱、兼收并蓄。同时,也只有善容物者,方能与天下同利,与万民同利。正因为这一点,北京对于国人和世界来说,才具有那种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所以,我们可以在北京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在富有包容精神的社会环境中和谐共处。而恰是因为这样,北京才成了人们共同向往的地方。
在开放中发展,在包容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