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记得大约是1998年,历史正剧《雍政王朝》在中央电视台开始热播。一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曾经大火了一把。此后,一部反映康乾盛世的又一部力作《天下粮仓》再次登上荧屏,把雍乾两朝交替更迭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亿万观众的面前。这两部历史大剧,不但以激浊扬清的历史正义感,展现了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而且也激发了国人对尘封了几百年的清代历史的广泛兴趣。
满清政权,兴于关外而盛于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定都于北京的封建王朝。在长达200余年的清王朝的兴衰史上,北京始终都是一个最为忠实的历史见证人。步入今天的北京,以满清遗迹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处处可见,使北京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呈现出浓郁的历史沧桑感。从300多年前中国命运大抉择的节点——山海关,到昭示明清两朝兴衰治乱的故宫博物院;从晚清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的象征——颐和园,到标志着中国近代苦难史的圆明园;从封建科举制度最后的中心——国子监,到北京民俗文化的聚集地——天桥、大栅栏,无不使北京因丰厚的历史积淀而富有值得回忆和咀嚼的历史味道。
来到北京,不与历史文化拥抱,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你不去刻意到那些久富盛名的园林古迹中去探访,你也会在日常的生活中,撞见历史的累累痕迹。王府井,这是享誉海内外的商业街。它以商业繁荣以及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成为北京商业成功的标志。可就是这样一条充满商业味道的大街,也或隐或现地体现出幽远的历史遗存。从名字上来看,王府井——就是王府之井。虽然,我们不曾去追究到底是哪个王府,但王府肯定是封建帝国的产物,这里一定曾有过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再比如北京的另外一个地名——公主坟。之所以这里被叫做公主坟,就是因为这里曾埋葬着满清政权中唯一的一位汉族公主——孔四贞。
六
据民间流传,孔四贞是清初四大汉族亲王之一——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
顺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孔有德跟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并从山海关一路追击李自成直到庆都,即今天的河北望都。随后又跟随豫亲王多铎继续进攻李自成,攻下潼关、西安,转而进攻南明,先后攻克扬州、南京、江阴,立有功劳,获得清廷嘉奖。进取心超强的清朝统治者,随后任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率领耿仲明、尚可喜等部,对南明桂王政权、李自成和左良玉余部展开全面进攻,并占领了整个湖南。顺治六年,孔有德被改封为定南王。
但好景不长,仅仅两年后,抗清英雄李定国从小路击破全州清军,并于桂林攻杀孔有德。孔有德的独生子孔廷训在城破后被李定国俘虏,六年后被杀。只有他11岁的女儿孔四贞被乳母藏匿于民间,直到第二年清军攻克桂林后,才得以重见天日。孔有德的死,令孝庄皇太后大为感动,于是,收养了尚未成年的孔四贞,并认作义女,封为固伦公主。孔四贞从此开始了在紫禁城里的生活。
孔四贞长成后,不但深得孝庄太后的欢心,而且和从小青梅竹马的顺治皇帝也产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然而,孔四贞出生不久,就已经订下亲事,未婚夫是孔有德手下将领孙龙的儿子孙延龄。孝庄太后不但知道这个情况,而且不愿意因为孔四贞的存在,影响自己科尔沁王族女人在后宫的地位,更不愿因为儿子与孔四贞的情缘,得罪朝中的汉官汉将。于是巧妙地将孔四贞和顺治帝分开了。
其实,孔四贞非常反感自己那个从小订亲的丈夫孙延龄。孙延龄少年得志,整日游手好闲,部将们对他非常瞧不起,但他本人却越发骄纵起来。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因为孙延龄是孔有德的女婿,于是破格授予孙延龄为镇守广西的将军,并授予孔四贞郡主仪仗,一起前往桂林统率孔有德的旧部。康熙十三年,吴三桂起兵造反,孙延龄也起兵响应,自称安远王,不但铸印设官、变置州县、公开卖官,而且拖欠兵饷,最终导致军士不服,发动兵变。
在哗变中,孙延龄和孔四贞逃匿于普通居民家里,结果还是被士兵们找到了。孙延龄害怕得不敢出来。孔四贞对他说:“出亦死,不出亦死。”于是,自己站出来对士兵说:“你们杀我夫妇很容易,但你们难道不念及已故的定南王吗?”士兵们听后,想起孔有德的好来,于是心生惭愧,扔下武器,拜倒在地。孔四贞这才叫出孙延龄。孙延龄至此终于明白自己的无能,便对孔四贞说:“我之所以能够复生,是因为你的缘故。从此由你掌握权力,我自己只愿意当一个闲人。”孔四贞执掌军权后,力劝孙延龄归顺朝廷,而清廷也有招抚之意,赦了孙延龄的罪,仍封孔四贞为郡主。
吴三桂对孙延龄的无能和孔四贞的强硬极其恼怒,掉头攻打广西的省城桂林。孙延龄很快就被吴三桂的军队大败。而被孙延龄看成是“无知女流”的孔四贞,却成功地保住了桂林城。不久,孔四贞向清廷上书请战。得知养女的赫赫战功,孝庄太皇太后又惊又喜。为了养女的安全,她拒绝让孔四贞继续留在烽烟战场,特旨召她回京与自己作伴。
康熙十六年,孙延龄派人去江西迎接清军。吴三桂获悉后,派遣孙子吴世琮率军突袭桂林,诱俘并击杀了孙延龄。然而孔四贞率领部下固守城池抵抗,并最后击败了吴军。此后,孔四贞才再一次回到了北京。
孔四贞第一次到北京时是家破人亡,第二次回北京仍然是家破人亡。孑然一身的孔四贞自此在西华门附近的南北长街居住长达30多年,直到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1713年,72岁高龄的孔四贞才结束了自己传奇但悲惨的一生。固伦公主孔四贞死后,清朝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而孔四贞下葬的地方从此也被称做公主坟。不过有的说法也认为,安葬于此地的两位公主,却是嘉庆皇帝的两个女儿,孔四贞下葬的地方,更有可能是葬在阜城门外的孔王坟——孔四贞的父亲孔有德的墓旁。
其实,历史的真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对于今天的我们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因为历史的掌故,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又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并充实着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我们说起来、讲起来时,总觉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一个一面让我们感受着现代时尚,一面又让我们感受着历史绵长的城市。
七
北京是历史名城,更是文化之都。
北京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从闻名海内外的北京大学首先发起的。此后,近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有影响的新思潮、新潮流,几乎都和北京有关。正因如此,才奠定了北京——中国文化中心的地位。
北京的教育,在中国恐怕是层次最高的。中国的四所最著名的大学——清华、北大、复旦、南开,有两所就设在北京。这恐怕是中国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之所以拼着血本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北京读书的原因。遗憾的是,小的时候学习不努力,无缘到北京去读书,我想要不然我一定会比现在的自已要有些文化。有幸的是,长大以后,每一次到北京出差,差不多都与学习有关。这使我能够获得弥补文化不足的机会,同时也得尝宿愿,能够到北京的一些学府观瞻京师的文化殿堂。
我曾与友人相邀去过北大和清华。在北大的未名湖畔和清华的荷塘月色前,我们曾驻足礼敬前贤先哲们,为之倾注毕生精力才筑就的精神丰碑。“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文化理念,穿越历史的时空,电光石火般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崇敬中,多了一份坚强和感动。我曾参观了设在北大校园内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那所被极为朴素的小小门扉挡住的院落里,装着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大脑和智囊,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研究精英之才的重要基地。因此,步入北大和清华,一种高雅、高贵的气质,迎面扑来,让你忽然觉得自己的渺小,行止之间神色庄重、毕恭毕敬的态度和心情难以抑制。
八
在我看来,在北京求学生活的年轻人,是自信、个性张扬的一代。
2006——2007年,我曾先后三次到过北京。其中一次,是在中国石油大学参加一个学习班。这次在石油大学的学习生活,使我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较为直接的理解。在石油大学学习的时候,正赶上6月份。一批大学生,即将完成大学的学业,告别校园生活。各个专业的毕业班级正热火潮天地筹备着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次告别晚会。一天,一次偶然的散步,使我竟意想不到地参加了一次由当代的大学生自编自创自导自演的毕业晚会。
两个看起来很活泼的女大学生,见我从热闹的学生会场经过,主动走上前来,热情地邀请我参加她们正在如火如荼上演的毕业晚会,并把一根早已准备好的荧光棒递给我。面对这份热情,我实在没有理由拒绝她们的盛情,便在她们的引领下,来到诺大的晚会现场。这时,会场前方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学生们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电子演示稿)。精美的画面,精彩的创意,个性化的语言,使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个性张扬的风采,通过现代的电脑技术,充分地展现出来。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PowerPoint。不可否认,从PowerPoint的制作质量来看,大学生的制作手段相当高明,他们对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生活的理解,绝对不比社会上某些专业人士的水平低。
接下来就是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没想到学生们的节目,居然门类如此齐全。小品、相声、歌舞、乐器合奏、钢琴独奏,一应俱全,热闹非凡。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籍此可以略见一斑。这使我忽然想起来,有份研究成果表明,音乐、美术和语言,可以开发人的右脑。而人类的右脑恰是主管人类创造力的组织。当代大学生对艺术的渴求和熟练掌握,表明他们的右脑一定是发达的,这可以充分说明他们是富有创造力的一代。实际上,这正是80后这代人智商发达、特立独行的智力基础。而事实上,他们接受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活力,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的专业素养,他们张扬的个性,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判断和把握,让人感到的并不是颓废,而是后生可畏的敬意。我想,这可以证明,未来中国的接班人,是不需要担扰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石油大学学习期间,最令我兴奋的事情莫过于亲眼见识了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学习型组织知识分享活动。每天清晨,一群年龄在二十左右岁的青年,早早地来到校园里的足球场上,一边读书,一边锻炼身体。一开始这些活动都是分头进行的。不一会儿,他们就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向大家分享自己今天的学习心得,使知识在组织内进行交换,并且约定每人为大家讲一个励志故事。这种学习形式,正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所倡导的知识共享模式。在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在很多地方都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的情况下,这群看似还是孩子的大学生们,却找到了有效学习、集体学习的途径。这不能不让我再一次对当代大学生刮目相看。
九
我喜欢北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北京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王府井的小吃,老北京的四合院,什刹海的“银锭观山”,以及有着“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天桥文化,都是吸引你眼球的文化视点。虽然,有些地方,我并没有去过,也没有亲眼见过,但只要你听这名字,就会觉得有无限的趣味在里面。倒是王府井的小吃,我还是吃过的。或许那里的吃食并不一定可口,但在入夜时分,坐在人头攒动的闹市之中,一边吃着老北京的特色炸酱面,一边听着京剧票友们免费的京剧唱腔,似乎在这里吃已经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真实地感受了一次充满京城味道的民俗文化。
有一回,几个友人一起来到王府井。吃过小吃后,要回住所。这时有人提议去打车。可却有人突发奇想,提议坐“板爷”的板车兜兜风。于是,几个人打了三辆板车往回走。板车不敢走大道,专拣些小胡同去穿梭。结果,却意外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次北京的胡同文化。
北京的胡同,纵横交错,九曲十八弯,如同进入了迷宫。胡同里面,尽是些老北京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小门脸、小院墙,亲切得就象自己家中的老居,平凡质朴而别具一格。四合院里的居民,相互走家串户,和睦融恰,亲切的如一家人一样。晚上的八、九点钟,邻居们都从屋里走出来,来到街边树影下喝茶下棋聊天,老老少少,其乐融融,显示出当代社会难得一见的邻里文化。
板爷蹬着板车,边走边侃。一张京片子嘴道出许多隐藏在这片民居背后的故事。拐过一个街角,板爷指着前面一处高大的宅院介绍说,那处民宅过去就是大太监安德海的外室。当时,让我们感到很惊讶。怎么一个专职的“后宫服务生”,还可以在外面有一个家?板爷说不清为什么。但却说,这在那个时代,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在宫外有家的一定都是大太监。这使我忽然想起来电视剧《大宅门》里好像就有这样一个太监,白家二奶奶为了夺回自家的白家老号,就曾置办了一套宅院,送给那个太监,还为那个家伙配置了两个女眷。这个剧情曾在我的印象中比较深,当时还觉得剧情不实,现在看,原来果然是这样的。
事实上,太监可以在宫外有家,并且可以收养女眷和寄子的现象古已有之。太监们在宫中侍候皇帝、皇妃太辛苦,有的皇帝、皇后便大发善心,准许太监在外面养一个家。尽管太监们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没有了生殖能力。但这并不防碍太监们对人伦之乐的渴望。所以历史上曾有不少太监在宫外设有外室。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曹操,就是东汉末期后宫大太监曹腾从夏候氏过寄过来的“干儿子”。庆幸的是曹腾的这个寄子,后来威风八面、成就非凡,直将东汉末年的政治风云搅弄的风起云涌,最终导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局面。这样看来,对关于大太监安德海旧居的民间传说,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坐着板爷的板车,听着板爷并不专业的介绍,我的思绪一直在历史和民俗之间翱游飞翔。这是一种极为跳脱的享受。这种享受在一个文化贫瘠的城市,恐怕是找不到的。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的风格!愿深染于现代、深蕴于历史、深阜于文化和总是成功的北京,与时俱进、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