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使得我国心衰患病率、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持续升高,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最后战场。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是一种心脏疾病。人体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以5~6升/分的速度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营养和氧气,代谢废物。当心脏的任何结构或者功能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出现异常时,都会导致心脏“回血”或向全身“泵血”的能力受损,这时候就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就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症状是什么?
心力衰竭的症状各异,严重程度取决于心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主要症状有:
1. 劳累时呼吸困难、乏力,平躺后症状缓解。
2.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晨起头晕、疲乏。
3. 活动后心悸、胸痛或胸闷。
4. 四肢水肿,尤以双下肢为主,肝脾肿大。
5. 厌食、恶心、腹胀。
6. 精神萎靡、抑郁、注意力下降。
7. 肺部湿啰音,进展期可见肝、肾功能异常。
如何预防心力衰竭?
预防心力衰竭的最佳方法是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
1.均衡饮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都可能导致心脏病,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盐、低糖和低脂肪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2.适量运动:运动可以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减少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的风险。
3.不吸烟:吸烟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因此戒烟是预防心力衰竭的重要步骤。
4.限制酒精:过量的酒精可以损害心脏,因此应当限制酒精的摄入。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了解自己的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水平,可以帮助早期识别和处理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问题。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自我管理?
如果您已经被诊断为心力衰竭,您需要:
1.定时监测体重:心衰患者短期内体重快速增长,提示心衰恶化。心衰患者每日在晨起排尿之后、进食之前称重并记录,比较前一天、前一周的体重情况,如果体重3天内变化超过2公斤,请及时与医生沟通。每天检查腿部或其他部位是否水肿,夜间是否能平卧、是否有气短憋醒等症状,若有,请及时联系医生。
2.准确监测尿量:心衰患者管理好每日出入量,可预防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及心衰加重、改善心衰症状,还可以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及缩短住院天数。出量主要包括24小时尿量、汗液、粪便含水量、呼吸道失水、呕吐物含水量、穿刺液、引流液等,其中精准记录每天尿量是最为重要的,可以使用带刻度的容器、使用尿垫者可使用台秤。
3.控制水分摄入:心衰患者要注意控制液体的摄入量:轻、中度心衰,不用限制液体摄入量;重度心衰,每天摄入液体量小于1500毫升(需要加上食物中的水分),保持每天出入量平衡。
4.适当限制盐量:心衰患者需要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轻度心衰,小于5克/天;中度心衰,小于2.5克/天;重度心衰,小于1克/天。除了烹调用盐,腌制食品、零食里都含有不少钠盐,这些都应该算入总量中。
5.规律服用药物:无论是新诊断患者,还是属于慢性患者,无论感觉症状好转还是加重,都必须规律服药。为避免漏服,必要时可采取分装药盒、闹钟提醒等辅助手段来帮助每日准时服药;忘记服药后,若距下次服药时间较长应立即补服,若距下次服药时间较短则不需要补服,下一次仍按照日常的时间和剂量服药。
6.适量有氧运动:病情比较稳定者应该适当做些有氧运动,从低强度运动开始,比如每天运动10分钟,每周3次,逐渐增加,最后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5次。
7.避免各种感染:心衰患者要避免感冒、呼吸道感染及其它各种感染,这些是心衰加重的第一诱因。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合宜,保持通风;注意季节交替,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佩戴口罩,防止感染。
8.定期专科复诊:心力衰竭是疾病的慢性阶段,如果药物服用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定期医院心内科专科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可有效地减少心力衰竭的急性发生,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