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颗星星都发光


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守护,

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点亮。

              ——题记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无数小眼睛……”每当听到特教中心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这首儿歌,王音弦的心里就有一股暖流涌动。作为一名八零后的特教教师,王音弦用爱和温暖守护特殊孩子童年的星空,用敬业和奉献坚守在特教事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她愿付出所有的努力,为每个生命插上隐形的翅膀,让每一颗星都闪亮。

小时候的音弦最喜爱听的歌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因为与她的特教情缘有关。她的父亲、母亲都是鹤岗市聋哑学校(特教中心前身)的老师,在她幼年时,经常和父母来到这所学校,她看到了母亲对学生的耐心培养,看到了父亲对学生的谆谆教导,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在小音弦的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1998年,她报考黑龙江省肇东师范学校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特教专业。为了成为像父母那样的特教优秀教师,她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等专业课,渴望自己有一天,也站在教室里,将爱的阳光播洒在每个孩子的心里。


爱心,开启残障孩子的心灵

  

2001年,王音弦毕业后如愿以偿来到鹤岗特殊教育中心工作。站在父亲、母亲曾经付出青春和汗水的地方,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他们,情系特教事业,她要像父母那样,用爱心开启残障孩子的心灵。初到学校,因为她出色的工作能力,共执教两届聋哑毕业班。其中两人考入大学,就读于黑龙江省绥化学院及长春大学预科班,还有一名学生考入佳木斯特殊教育中心进行劳动技能的学习与深造,三人毕业后,走上公益性岗位,减轻了家庭负担,能够自食其力。2016年9月到康复中心任自闭症小班班主任,2019年担任培智班班主任至今。

二十年来,做为一名年轻教师,凭着对特教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她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都倾注在所热爱的事业上;凭着一腔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热情,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残疾孩子的热心,全部默默溶铸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中。

她所面对的是一些有着这样或那样生理缺陷的残疾个体,所接触的是一些有着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和智力缺陷的残疾孩子。多年的工作历程使她深深懂得,爱是开启残障孩子心智的钥匙。

做特教工作的老师必须要与学生有同感,要感同身受地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心相通,情相融。这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基础,是教育的起点。

记得有一次,开学的时候新生来校报到,一位家长领着孩子走进教室,她像往常接待新生一样,笑容可掬地同家长打招呼,走到孩子面前,弯下腰向孩子问好。可是“你好”两个字都没说完,她就被那孩子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孩子的手挺重,打得她两眼冒金星。打完之后,那孩子自己却哭了。家长觉得过意不去,一边向她表示歉意,一边大声地训斥孩子,而这会儿孩子又莫名其妙地大笑起来。她虽然对此感到很意外,但仍旧微笑着对家长说:“没关系,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是经常遇到的。”

为了缓和孩子的情绪,她带孩子到操场上去玩,在玩的过程中,赢得孩子的信任。过了一会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她又和孩子哼着“我的好妈妈”歌曲走回了课堂。

 这仅仅是她多特教经历中的一幕。其实,她和她的同事们也都有着许多类似的经历,都或多或少的被学生伤害过。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大家都能理解学生因疾病而引发的伤害行为。“对残疾学生采取理解、宽容和忍受的态度,用爱来感化他们,教育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是她在长期特教实践中总结的智慧结晶。

在工作中,她不断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对,教育手段不得力,还是存在别的原因?今后应该如何更好的帮助他们?”她就是凭着这种特别的理解、宽容和忍受,像爱护自己子女一样,不断地用爱跨越着沟通的障碍,走进一个个孩子的内心,开启了常人无法窥见的心灵之窗,越过了自我封闭的心灵沟壑,与残残疾孩子们一同跨入了幸福之门。

常有人问她:这样辛苦和努力的动力是什么?王音弦老师很肯定的回答:是“爱”。她说,特殊学校的老师,教育的直接结果,不一定总能让人兴奋,让人满足。与普通学校的老师相比,恐怕永远都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那一天。但是,我们会把“爱”的付出本身当一种成功,每当看到班级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和成长,都让她特别快乐。一千次一万次的重复和努力,课堂上的点点滴滴,让她赢得了孩子、家长、领导和同事的信任,让她相信,只要播下爱的种子,就意味着收获。曾在2017年获得市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8、2019、202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2018、2019连续两年荣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同年荣获国家级“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


耐心,她为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打开一扇窗

  

2016年9月,由于工作需要王音弦服从组织安排,令她开始了从聋哑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到自闭症学生康复教育教学的转折,也开启了对自闭症教学领域新的尝试和探索。

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发展障碍,以明显的缺乏社交能力,沟通技能存在缺陷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模式为特征。孤独症一般起病于婴幼儿时期,通常在5岁之内症状就已经很明显,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迟滞。这些孤独症孩子不会主动与任何人交往,不愿正眼看人,就连家长和老师的目光也完全回避。家长和老师千呼万唤他们的名字,他们就像耳聋似的毫无反应。

他们中的多数人,十几岁了还不会说话,有的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父母养育他们十几年,都没听过孩子叫一声“爸爸”、“妈妈”。一般情况下,老师无法按照学校常规组织这些学生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参加校内外其他活动。即便老师们挖空心思设计特别有趣的游戏,学生在活动时也常常独自游离其外,在旁边自娱自乐。老师为了教会他们穿鞋袜、穿衣服洗脸、洗手,常常要用一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为了帮助这些被称作“星星的孩子”,王老师在这孤独的世界不断学习和探索,用她的学识和才智去帮助这些不幸的孩子们,让他们从此不再孤独。她下定决心,要用爱和耐心,融化坚冰。

她接手了第一个“孤独症”孩子,是储同学。储同学是打着自己的头、咬着自己的手腕、大声的哭叫着冲进教室的。当老师要求她坐下时,储同学不仅推翻课桌,还用头撞墙,心里特别恐慌。为了让储同学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她抓住一切机会与储同学接触。自己没课的时候除了攻读孤独症理论之外,陪坐在储同学身边,教育引导她养成正确的课堂学习习惯。课间休息,就与储同学一起玩耍、做游戏。课余时间,就带储同学在校园散步、聊天、玩玩具、练习打电话等,经过半年的努力,储同学开始与老师和同学交往、交流了,基本能坐下来听课了,咬手、打头、撞墙等自伤行为和到处乱跑的现象也慢慢减少了。她知道,这块沉重的坚石终于在爱和耐心的抚摸下化了。

疫情期间,储同学的情况又开始反复,他变得狂躁不安,不断伤害自己,使眼睛晶状体破碎,一只眼睛失明,需要住院治疗,可本市医院不收治。就在家长束手无策之时,王音弦老师通过朋友四处联系,终于为他联系到哈尔滨的医院,家长感动得视王音弦为救命恩人。经过在哈尔滨的治疗,储同学情况好转后回到鹤岗家中,王音弦又买了水果等去看他,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班里有个叫渤渤的小朋友,刚入学时由于年龄小,天天大声哭喊,而且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跟其他刚入校的孩子有着明显的区别。为了让他能尽快融入到集体,她和渤渤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渤渤是轻微的自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平常只在家里玩,没有朋友,家长也都比较溺爱孩子,看着渤渤哭,他的爸爸妈妈都快坚持不住了。

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让孩子成功度过入校焦虑期,她从网上搜集了有关孩子入校焦虑和家长所需做好的准备等材料交给他们,并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要坚持送孩子入校。在这个过程中,王音弦每天都从妈妈手里把他接下来,带着他在感统室里走一走,玩一玩,以此来分散他的注意力。

开始的时候他还不是很配合,总要走,慢慢的孩子和她的距离一点点拉近了,再入校时哭声平静了许多,看着孩子的进步,妈妈也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了王音弦。但渤渤由于年龄偏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经常拉在裤子里,粪便的气味把同学都熏跑了。王音弦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都细心将他身上的排泄物擦干净,并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在放学时将干净整洁的渤渤交给他的妈妈。

一个月的时间,王音弦用爱和耐心改变了渤渤,他爱上学了,就连周末也吵着要找王老师、找小朋友玩,他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的进步,也非常的高兴。家长们都说,孩子送到王音弦老师这里,心里踏实又放心。看着放学时还黏在王老师身边的孩子,家长们都觉得,王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班里的每个宝贝。

在班级还有一个于同学家里经济困难,三个孩子,老大残疾,疫情期间爸爸不上班家里没有收入,为不耽误孩子上网课,王音弦给学生提供上课的手机,辅助学生学习,还对他的家庭进行帮扶,自己掏钱给他们家里买些生活和学习用品……

从教多年,王音弦把自己的爱都倾注到班级的学生身上。在她的生活中,她也要迎接很多挑战:面对自己在二中念初二的儿子,四个需要照顾的老人,常年在外工作的丈夫无法帮她分担生活的压力,而她事业和生活一肩挑,每天都是一脸阳光的迎接孩子和家长,将希望带给他们。

在王音弦心里,老师对孩子的爱是大爱,它是无私的、深沉的、持久的、崇高的、是从事业出发的爱。教育植根于爱,只有爱才能教育孩子,使孩子茁壮成长,她用爱感染着、教育着孩子们,她要让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守护,每颗星星都闪闪发光……